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近日,中储粮总公司组建3个专项检查组,分赴四川、湖南、湖北等油菜籽产区进行严查,根据8月25日公告内容,这次检查针对的是可能出现的进口油菜籽流入国家临储库存的问题,我国明令禁止将进口油菜籽加工后作为国家临时存储油入库。
“进口加拿大油菜籽到岸价每吨4300元,国内最低保护价5100元,每吨差价高达800元,也就是说,把进口油菜籽卖到国储库就能赚到将近20%的利润,谁不心动?”地处华中地区的一家粮油企业负责人给《华夏时报》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
实际上不仅仅是油菜籽,当前国内主要粮食价格均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国内大米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将近八成,大豆的内外价差大概在每吨300元左右,玉米的价差最为悬殊,国内玉米价格达到了国际价格的2倍。
“几年托市政策的累积效应,使得粮价倒挂严重,这反过来又对国内托市政策调整形成倒逼机制,明年非改政策不可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微博]对此表示。
乱象
对于中储粮来说,2013年是个多事之秋。
5月31日,中储粮总公司所属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直接造成粮食损失价值约284万元。后来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通报失火的一个原因是,粮库占地面积22.2万平方米,固定仓容7.6万吨,但现储存国家临时储存粮等15万吨,一直在“超负荷运转”。
而这种“超负荷运转”似乎很普遍。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去年部分粮库收购早稻价格较高,加上存储等各类费用,如果按顺价轮换原则,对陈稻进行轮换的难度较大,因此,大部分国有粮库均面临胀库或库容偏紧的问题。
今年国家临储菜籽油拍卖,应者寥寥,前后两次累计5192吨的拍出量,只相当于一年收储量的千分之一。而按国家《粮油仓储管理办法》规定,食用植物油从收获起只可存放2年,2011年收储的菜籽油今年应全部拍卖出库。
中储粮内部人士解释称:“根据托市收储价测算,起拍价每吨应不低于一万元才可保本,然而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国内市价才八九千元。”
水稻的竞拍也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中储粮湖北黄冈直属库主任王丰富最近几个月派出几拨人马,分头走遍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拜访那些从前主动上门的老客户,但是效果仍然很不理想。
“国家确定今年每斤最低收购价1.32元,市场销售价才1.02元,不算其他成本,仅进出价格差,每斤就要亏损近0.3元。”王丰富说。
是什么造成了国内外粮价如此大的价差呢?一位从事收储政策研究的专家解释称,“这有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因素,也有市场供求基本面上的因素,但从政策上找原因,就不得不谈谈托市政策了。”
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粮食价格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为了稳定市场粮价,国家于2004年提出,必要时由国务院决定对粮食主产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现最低收购价格。
在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背景下,国家在近几年连续大幅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同时,还大幅提高了玉米、大豆的临时收储价格。受此影响,国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呈现出持续走高的态势。
托市收购推高国内粮价,内外价差又刺激了国外粮食的进口。美国谷物委员会预测,2013-2014年度中国的玉米进口量可能增长超过3倍,达到1000万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价格高企。
改革
“在粮食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和政府托市调控政策支撑下,国内粮食价格持续保持高位运行,若今后国内粮价涨得过高,将使国内粮食市场面临巨大的进口压力。”程国强表示。
在他看来,现行价格政策对粮食市场扭曲严重,粮食价格托市政策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重要关口。
程国强认为,我国连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与临时收储价水平,使粮食市场形成粮价“只涨不跌”的预期,国家托市收购颠覆了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流通格局,形成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向,对粮食行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形成严峻挑战。
而现行的托市政策也饱受粮食加工企业的批评。上述粮油企业负责人向记者抱怨道,托市政策人为地破坏了市场的平衡关系,一方面加工企业不能以合理的价格拿到原粮;另一方面却是中储粮的仓库里“粮满为患”。
“国家不断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但同时又在防控食品价格涨价,这让利润微薄的粮食加工企业更加窘困,逼着他们破产倒闭。”上述从事收储政策研究的专家称。
种粮的农民似乎也并不买托市政策的账。多位农户向本报记者反映,国家出台最低保护价目的是保护农民利益,但最终提高的那部分价格并没有转化成为农民的利润,而是进了粮贩子和少数粮库关系户的腰包里。
近年来,在托市政策执行的过程,“转圈粮”、贪污腐败、种粮者难获补贴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也暴露出现行制度监管成本高的问题。
程国强表示,从现行政策执行效果看,亟待调整和完善政策设计,重构基于市场导向的种粮利益保护机制。对于改革粮价补贴政策,他着重介绍了差价补贴方案。
所谓差价补贴,就是政府预先确定粮食的目标价格,农民按市场价格随行就市销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予农民补贴;若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则不启动该政策。
“差价补贴既有价格支持的特征,又有直接补贴的性质,是由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政策措施。”程国强说。
齐齐哈尔大豆协会会长陈彦贵早在2009年就向有关部门提出对大豆进行差价补贴的建议。他对本报记者说,差价补贴可以理顺价格关系,第一个受益的就是种粮的农民,因为补贴的钱可以直接打到农民账户上,不会被截留。另外,农民的成本被摊薄了,他们就可以以较低的价格卖给企业。
“差价补贴在欧美发达国家被普遍采用,这种补贴有效推低了粮食的价格,给食物集团扩大其利润边界、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也有利于我国培养跨国巨头。”一位粮食问题专家对本报记者说。
但据参与政策制定的知情人士透露,大面积改革现行的托市政策还不大可能,但会选择部分农作物品种试点。程国强则建议对东北主产区的大豆、长江中下游等主产区的油菜籽试点,若成功,可逐步推广到水稻以及具有类似特点的棉花、食糖等农产品(6.50, -0.28, -4.13%)。
阻力
坊间有消息称,一份由国家发改委上报的重点针对粮食托市收储改革的方案未能获得国务院最终审核。
“支持托市收储政策的人不在少数,改革阻力很大。”上述参与政策制定的知情人士称。
反对差价补贴的观点认为,美国从1996年开始废除收储托市制度,差价补贴制度实施至今,但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并没有让多数中小农场受益,他们获得的补贴非常少,甚至没有。
他们更支持现行的托市制度:尤其像大豆这样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粮食,如果不是利用国家收储规避国际价格的大幅波动,估计相关产业早就消失了,更重要的是,收储制度在争夺定价权和话语权上的作用不可替代。
上述参与政策制定的知情人士并不认同,他对本报记者说,定价权和话语权最终要靠有实力的大企业来获得,而不是收储制度。美国为什么在粮食上有话语权,根本上是因为他们有拿得出手的粮食巨头,像孟山都、嘉吉等,而这些大企业都是通过补贴政策培植起来的。
另外,制约实施差价补贴的因素就是基础性数据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农业补贴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还无法掌握全国各个农户土地承包与种植面积的地理信息基础性数据。
部分人士提出,目前农业部门、粮食部门等方面发放的各种农业补贴与实际粮食种植面积、产量等出入较大。
“有关部门应充分应用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农户承包地登记、确权及农业普查等工作,率先在粮食主产区建立以农户为单位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种植面积基础数据库和土地空间信息管理系统,为今后开展各类政策性补贴、农业保险、粮食估产等工作奠定技术基础。”程国强建议。
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实际上,最大的阻碍还是中储粮,它作为唯一的托市收购主体,是最大既得利益者,中储粮的壮大与国家收储密不可分,而它的收购资金由财政出,亏损也由中央财政负担。
公开资料显示,从2000年至2012年,中储粮资产总额从136.8亿元增加到415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从2.1亿元增加到1679亿元,现在已经发展成国内粮食行业的标杆和领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