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赵毅波)中粮集团的资产处置和改革转型仍在进行中。12月28日晚,中粮集团在官方微信公布的2017年工作情况显示,完成76户僵尸和特困企业的处置工作,安置员工5791人。中粮集团预计,全年利润将达到110亿元。
中粮集团表示,在即将结束的2017年,完成了提质增效“321”计划:减亏30亿,退出20亿,10大亏损企业扭亏减亏。
中粮集团称,(2017年)完成76户僵尸和特困企业的处置工作,安置员工5791人,退出非主业低效无效资产近74.8亿元。此外,中粮集团总部职能部门人员由610人压缩为216人,减幅65%;专业化公司总部人员由1988人压缩至1171人,减幅41%。
从公开信息上看,2017年中粮集团的资产处置动作频频。
比如在今年6月,中粮集团将旗下位于苏州和南昌的两家凯莱酒店挂牌转让,转让底价分别为1.7亿元和2.1亿元。苏州凯莱大酒店2016年净利润亏损598万元,南昌凯莱大饭店则亏损618.94万元。
持续甩包袱后,中粮集团业绩改观。中粮集团12月28日称,截至11月底,实现营业收入4282亿元,同比增长7.9%,利润总额98.05亿元,同比增长78%,“预计全年利润将达到110亿元,超预算、超同期、超历史”。
据官网介绍,中粮集团是以粮、油、糖、棉为核心主业的农业及粮油食品企业,主业涉及食品、金融、地产行业。目前,中粮集团资产总额5373.6亿元,年营业收入4426.5亿元。
对于中粮集团而言,2016年地位重要,这是宁高宁离任中粮的第一年,也是新任董事长赵双连执掌中粮的第一年。在这一年,中粮集团虽然重组了另一家央企中纺集团,但发展战略出现调整,从以往的跨界扩张模式转向“瘦身”。
今年1月20日,国资委在官网公布中粮集团2016年改革与业绩情况显示:中粮集团实现利润总额61.5亿元,同比增长79%。中粮已完成巧克力、方便面、羊绒、木材、利海船务等业务的退出,2016年共完成36户“僵尸”和特困企业的处置任务。
中粮表示,把加快“僵尸企业”市场出清作为“牛鼻子”,大力推进“僵尸”和特困企业专项治理,针对一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积极探索兼并重组、破产清算、产权转让等多渠道的国有资本退出方式,逐步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高效。
在退出僵尸和特困企业的同时,中粮集团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吸收社会资本、试图将优质资产继续做大。
在2016年中粮包装、中粮工科、中粮酒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改革后,中粮集团在2017年继续加快混改,中国茶叶引入厚朴、人寿、中信农业产业基金五家战略投资者。中粮资本也挂牌成立,并通过引入北京首农等7家投资者,募集资金69亿元。
中粮表示,将以“混改、先导、上市”为三大目标,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引入战略投资,优化企业治理,实现上市发展。
据报道,中粮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赵双连近日表示,改革之初,主要是进行专业化公司整合,实现业绩恢复性增长。未来将以经营资本为核心,通过优良资产整合,不良资产清理,实现“投、融、整”一体化,让资本投资收益最大化。
当前,中粮集团正在寻求改革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根据2016年7月公布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方案,中粮将按照“小总部,大产业”的原则,把资本经营与资产管理经营分开,压缩管理层级至三级,形成定位清晰且职责明确的“集团总部资本层-专业化公司资产层-生产单位执行层”三级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