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6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在埃及召开。与会各方希望凝聚政府、企业和公众力量,尽快减缓全球变暖、增加气候融资、推动绿色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中粮集团作为全球布局的农粮食品企业,一直以来坚持“绿色产业链,低碳好产品”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节能减排降碳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参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
11月8日,中粮集团旗下中粮国际等14家全球大型农粮企业共同发布了一份“行业路线图”,承诺将采取集体行动,遏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毁林问题,助力实现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之内的目标。
中粮国际CEO董巍表示:“我们祝贺各方达成此次进展,这是本行业在消除大宗商品贸易驱动的森林砍伐,进而推进联合国1.5℃温控目标方面的重大里程碑事件。”
新合作应对新挑战
据专家推算,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共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2%,其中约一半的排放是由于森林砍伐造成的。为扭转毁林趋势、保护森林资源,此次农粮行业路线图要求各签署公司提高农产品的可追溯性、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碳排放、向农民保护植被提供激励资金、与各国政府及金融机构开展合作等,主要涉及棕榈油、牛肉、大豆的生产和贸易。
针对拉美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森林砍伐和植被破坏问题,中粮国际通过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建立气候适应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措施一直开展新行动。
2017年中粮国际在巴西启动大豆可追溯项目,确保大豆供应农场不存在毁林问题。目前,中粮国际直接采购大豆可追溯范围已覆盖巴西有业务运营的所有区域。“巴西大豆可追溯项目”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列为全球范例项目,收录在案例报告中并公开发布。
新行动开启减碳新征程
“行业路线图”还提出,各签署公司也需制定各自的行动方案和目标,每年公布相关进展,并接受第三方监督。为进一步在全球打造低碳和可持续的粮食供应链,中粮集团旗下中粮国际已与气候解决方案和碳减排项目开发公司南极(South Pole)达成合作,共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企业战略,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过去五年中,中粮国际在公司内部创建了一个温室气体排放测量与监测系统,并试点了几个特定商品的碳足迹计算项目。碳足迹的计算需要将整条价值链的影响考虑进去,包括种植、收储、加工、贸易、物流等各个环节,由于工程过于复杂,这个系统对碳排放的监测尚不全面。
因此,中粮国际选择与南极公司开展合作,借助专业知识和经验,共同完善此系统。双方计划在2023年7月之前,完成中粮国际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统计和风险评估,制定干预措施和减排目标,并探寻碳交易方面的市场机会。
目前,中粮国际正着手编制一份详细的2021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在充分理解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之后,将针对企业碳排放较高的环节,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并制定减排方案。
中粮国际目前业务覆盖全球约100个国家和地区,产业链广泛,随时都有大约200艘货运船只在大洋上航行。为减少海运业务的碳排放,中粮国际制定计划,将在每一个产地进行详尽的评估和监测,同时针对海运测算企业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和价值链上下游排放等数据,进行深入的风险分析后制定详细的减排计划与行动。
(中粮国际巴西桑托斯港STS11码头)
应对气候变化,更需要各方的合作共赢。中粮集团将加快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各方力量推动农粮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建设清洁美丽世界。
中粮国际,中粮集团农粮业务的唯一海外统一采购、调配、投资和发展平台。拥有成熟的大宗农产品经营模式和较强的贸易、资产管理能力,资产布局深入南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等产区腹地,并在巴西桑托斯、阿根廷罗萨里奥、美国圣路易斯等全球重要粮食出口和内陆物流节点拥有中转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