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烽火燃,大豆市场棋局谁争先?

2025-04-03
摘要:

中美贸易关系的走向将对全球大豆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中国通过多元化采购和饲料配方调整,已显著削弱了对美豆的依赖。

汇易网

在全球贸易的宏大棋盘上,大豆市场正因中美贸易战而风云变幻。2025年,这一关键年份,关税政策的调整、南美供应的崛起以及中国市场的战略腾挪,共同编织了一幅复杂多变的大豆贸易图景。本周三(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全球多个国家征收“对等”关税,基础税率为10%,并对一些和美国存在贸易不平衡的国家征收高额关税,其中对中国征收34%的“对等”关税,4月9日生效。就中国而言,中国已在3月份对美国农产品征收10%-15%的反制关税,新的关税政策将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美国对中国的大豆、猪肉和乳制品出口(2024年总额146亿美元)可能进一步萎缩。中国可能加速转向巴西大豆和欧盟猪肉。本文将深入剖析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大豆市场的现状、趋势及其对全球大豆供应链的深远影响。

一、特朗普“对等”关税政策的潜在影响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25年4月2日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旨在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以缩小美国1.2万亿美元贸易逆差,主要矛头对准了中国、欧盟、印度等15个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而中国作为美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成为关税重点目标,新关税政策宣布对中国征收34%的对等关税,4月9日生效,但市场认为,叠加此前已加征的20%,实际上总共是54%关税。特朗普的这一举措,无疑将进一步加剧中美贸易紧张局势。而市场人士认为,为了快速推进,特朗普政府可能会动用一些“压箱底”的工具,这对于全球供应链、重点行业领域、资本市场的冲击压力非常大。

市场分析认为,如果贸易战升级,CBOT5月大豆期约或跌至10美元/蒲,反映供应充足而需求疲软。而中国的反制关税将加剧美国出口压力。据美国全国玉米种植户协会(NCGA)和美国大豆协会(ASA)的研究,中国可能将大豆关税提至30%-35%,若实施,2025年对华出口或再减半,而巴西和阿根廷大豆将填补美豆空缺。特朗普首任期内,美国为弥补农民损失而拨款610亿美元,但长期市场份额丧失难以逆转。

二、产业链冲击:美豆出口动能坍塌与全球供应权南移

中美关税战中,对于美豆的打击是直击要害的。尽管美国农业部(USDA)预判2025年美豆种植面积较去年下滑逾4%,但若4月2日中国对等关税落地,出口需求萎缩叠加种植收益考虑,或将迫使农民或在未来进一步转种玉米。美国农业部3月31日播种意向报告已经呈现出“大豆种植逃离”信号。据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分析师估算,特朗普首任期内,报复性关税致美国农业出口损失270亿美元,其中对华出口损失257亿美元。

2018年中美贸易紧张局势致大豆出口跌至9年最低,对华出口骤降74%,巴西趁机抢占市场份额(2024年中国74%大豆进口来自巴西)。2024年美国大豆出口总值245亿美元,低于2023年的277亿美元和2022年创纪录的344亿美元。其中对最大市场中国的出口从2022年的179亿美元降至2024年的128亿美元,萎缩28%。

美豆的出口动能坍塌,不仅影响了美国农民的收入,更对全球大豆供应链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南美大豆定价权的强化成为全球大豆市场的另一大趋势。巴西大豆出口峰值叠加阿根廷关税短期松绑,南美大豆供应洪峰将进一步推高中国市场供应格局,市场定价权重也正向巴西港口逐渐偏移。这一变化,标志着全球大豆定价权的南移,也预示着南美在全球大豆市场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三、历史轮回中的新剧本:中国市场的“抢关困局”与战略腾挪

当前贸易战的特殊之处在于,中国已不再是被动承接美豆剩余的买方。通过多元化采购(强化巴西、阿根廷等大豆进口渠道以及多蛋白饲料原料进口)与饲料配方调整(豆粕添加比例调降),国内市场对美豆的依赖性显著削弱。即便出现“第二艘飞马峰”,其影响也仅限于短期情绪波动,难以撼动南美主导的长期格局。

2025年的大豆贸易战注定成为全球供应链重构的里程碑。美豆船期的惊险抢关仅是表象,深层次则是南美供应链成熟度与中美博弈实力的此消彼长。当巴西大豆洪峰压境、阿根廷政策松绑与中国市场议价权形成共振,美豆的“飞马峰式挣扎”终将成为全球大豆定价权向南半球转移的战略转折点。

四、关税窗口期的生死时速:美豆船期的惊险抢关

2025年3月,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将中国商品关税全面加征至20%,中方随即宣布反制措施。然而,对于3月10日前已启运、4月12日前抵港的美豆,中方决定不加征额外关税。这一政策窗口,将触发了全球大宗商品贸易史上又一次与时间的赛跑。据JCI统计,2025年1月中旬迄今(根据美国农业部截至3月27日的出口检验数据更新),已有42艘美豆船货发船,总量达286.35万吨。这些船只的命运,因抵达时间的不同而分化为三个阵营:

1)成功者(按时抵达):12船共计81.98万吨(占比36.57%)抢在4月12日前抵港,船期集中于3月下旬和4月上旬。

2)失败者(超时抵达):28船共计190.91吨(占比66.67%),这其中又分3月10日前已发船但超时抵达的74.77万吨(占比26.11%)、3月10日后发船按时抵达的13.34万吨(占比4.66%)和3月10日后发船且超时抵达的102.80万吨(占比35.90%);

3)边缘者(掐点抵达):两船13.34万吨(占比4.70%)面临逾期风险,按照船期推算正卡在4月12日前后。

上述数据分析基于我国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2号文件,时间节点为4月12日,最新大豆船期的变动将会根据随后的政策变动而调整。

知情人士透露,这些美豆船货多为中储粮预订,但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这一场景仍让市场联想到2018年的“飞马峰号”事件。当时,这艘满载7万吨美国大豆的货船,因未能在加征关税前抵达中国大连港而引发全球关注。最终该船虽靠岸卸货,但相关企业仍需依法缴纳各项税费。2025年的这一幕,无疑是历史的重演,但规模更为宏大,影响更为深远。

五、巴西大豆的洪峰与中国市场的主场转换

在中美贸易战的阴影下,中国大豆进口格局已悄然重构。2025年1月至2月,美豆对华出口虽同比暴涨84%,达到913万吨,但这背后隐藏的是巴西因收获延迟导致的供应缺口。这一“应急采购”难掩美豆的深层颓势。随着中国反制关税对美豆成本的上推,巴西大豆的性价比优势一度凸显。船期数据显示,4月至5月巴西对华发船量同比增24%,南美货源将彻底主导二季度中国市场。船代消息显示,2025年年初以来截至3月31日,巴西大豆对华发船总量为2032.02万吨,去年同期1869.74万吨,同比增加162.28万吨,或同比增幅8.67%。

这一趋势并非偶然。巴西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之一,其大豆产量在2025年预计达到1.69亿吨,远超美国。巴西大豆的压倒性优势,不仅体现在价格上,更体现在供应的稳定性上。阿根廷的关税政策调整(出口税由33%降至26%)也为南美大豆的出口提供了有力支持。南美大豆的供应洪峰,将进一步推高中国市场供应格局,使中国市场的议价权向南半球转移。

六、结论与展望

作为美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中国是特朗普此轮“对等”关税政策的焦点,对中国经济将会形成直接冲击,但另一方面,美国对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加征了关税,对中国的影响反而相对有所对冲;而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尤其是大豆进口贸易市场中,中国也在寻求多元化,比如通过多元化采购(强化巴西、阿根廷等大豆进口渠道以及多蛋白饲料原料进口)与饲料配方调整(豆粕添加比例调降),近年来国内市场对美豆的依赖性显著削弱。而2025年的大豆贸易战不仅是中美两国之间的博弈,更是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关键节点。美豆船期的惊险抢关、巴西大豆的洪峰压境以及中国市场的战略腾挪,共同塑造了当前复杂多变的大豆市场格局。南美在全球大豆市场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而美国大豆的出口动能则面临坍塌风险。

未来,中美贸易关系的走向将对全球大豆市场产生深远影响。中国通过多元化采购和饲料配方调整,已显著削弱了对美豆的依赖。即便出现“第二艘飞马峰”,其影响也仅限于短期情绪波动。全球大豆定价权正向南半球转移,这一趋势已不可逆转。


Baidu
map